多少年前,鲁迅写过:“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他弃医从文。多少年前,孙中山也是弃医从政的。学医,只是医身,不能医心的。
哈医大一附院的流血事件不是开始,更不会是结束!
我们的政府媒体——人民网,最先发出的消息:哈医大一院发生血案,一死三伤,疑因医患纠纷所致。医患纠纷,现在可是个热点。作为媒体,如此标题,能吸引人。于是在随后腾讯网的调查中出现了六成人选择了“高兴”!网易论坛上竟然有人写道:“应该举国欢庆啊!鞭炮响起来!小酒喝起来!音乐开起来!”更有数千人顶这个帖子!
行业内的声音很高。3月24日,中国医师协会以“人神共愤,惨无人道”为题,发表声明称,中国医师协会得知上述消息后立即和黑龙江省卫生厅、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取得联系,除了要求严惩凶手外,还提到“政府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我们希望社会听到这种呼声”。我们的据卫生部部长陈竺要求了解情况,要求严惩凶手、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并请黑龙江省卫生厅代向被害和受伤医务人员家属表示沉痛哀悼和慰问。我们的丁香园网站给出《医生防暴力指南》……业外呢?
最有力的,当属央视白岩松主持的《新闻1+1》。深刻剖析的这次事件。
白岩松讲:“一定要再次强调一下,这不是什么医患纠纷,因为他杀死的这个医生其实跟他的治病过程都没什么关系。”今年28岁的王浩还只是个见习医生。我看到还有许多媒体将这一杀人刑事案件往“医患纠纷”这条道上引。如人民日报:医患关系再也“伤不起”,如广州日报:28岁实习医生命丧患者刀下 医患冲突多发引人深思。
“而且医生对他的诊治,我们通过各个方面去了解,没有问题。”好多时候,我们诊疗管理规范都很健全,可是,执行起来却很难。比如前些日院内发生的疑似传染病人,没有医院接受转院,即便是三级甲等大医院,即便是传染病专科医院,都不愿意接收。我一点都想不明白,怎么会这样!各种制度制订了是做什么的?一个疾病的转归,有痊愈、好转、未愈等等,不是所有疾病都是花了钱用了药就会好的。但病人,好多人,都不能理解。
“但是他失控了,也许是长期以来不管是媒体还是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所塑造的一种仇恨在逐渐的累加,在这个孩子的脑海当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于是他掏出了刀子,伤害了别人,其实也伤害了自己的一生。”这个悲剧,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这是经过多个情节,多个令这个孩子气愤难平的情节累加起来的。冰冻三尺,决非一日之寒。
“我觉得我们自身也要反思,我们传媒人恐怕也有责任,在过去很多的事件当中,我们应该就事论事,哪儿有问题就批评什么,而不是在报道当中去有意识地用吸引人眼球的方式在确立一种仇恨,甚至在鼓励一种仇恨,我觉得从此之后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白岩松是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传媒人,能如此反思,值得尊敬。而我们有的媒体人,简直就很可恶了。比如近阶段一直纠缠的,要求“合作”的所谓“党报”及旗下的网站。不签订合作协议,不支付那几万元,就说出“合作的,有什么情况,我们会事先通知。不合作的,今后,该怎么的就怎么的……”
医生和患者,本该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携手迎击共同的敌人——疾病。医疗和教育、住房、物价等一样,是热点。但不知怎么现在演变成这样!其中,有政府指导的失误,有媒体导向的偏颇,有社会诚信度的下降,有贫富差距的增大。当然,也有医生自律道德的缺陷,有医院及医疗体制的缺陷。但不管如何,将医、患推向对立面,只会两败俱伤。以暴制暴,决不可取。就如治理洪水,堵只能一时,疏才能治本。
医疗业内人士希望“因此,请将手术刀对准制度之弊,请像提升教育投入一样,为提升医疗投入而呼吁努力。”但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仅占GDP的1.35%,低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而发达国家的政府卫生支出占GDP比例一般为6%—8%,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2%—6%。
看电视,尤其是看政府新闻,会觉得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歌舞升平,长治久安……一上网,尤其是非官方网站:会觉得社会黑暗,官员腐败,恶势力横行,民不聊生……雾里看花,表象真象,谁能看清?
北京协和医院一医生在微博上称:“我真想大喊:珍爱生命,请勿学医!要有尊严,请勿学医!”如果,今天流血的是医生,明天流泪的会是谁?
体制之殇,任谁都伤不起!(潘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