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古称真州,有着2500年的历史,丰厚的历史底蕴成就了灿烂的中医药文化,至宋至清,在史籍记载的中医名家有68位,著作50余部。其中宋代许叔微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世时活人无数,去世后以其著作泽惠后人,留芳百世。
许叔微,生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卒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生活在战乱纷繁的北宋与南宋之间,生处乱世注定了一生苦难。11岁时,即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父亲因为传染疫病去世,仅过百日,母亲以气中而逝,百日之内痛失双亲,悲痛可想而知。许叔微在其著作《普济本事方序》中记述:“予年十一,连遭家祸,父以时疫,母以气中,百日之间,并失怙恃。痛念里无良医,束手待尽。”其母亲因患气中被庸医误治而死,这在许叔微心中留下了无尽的创伤,这也成为许叔微立志从医的一个动因。事隔数十年,他在《普济本事方卷第一·治中风肝胆筋骨诸风》详细记述了母亲所患气中,以及治疗的经过:“元佑庚辰,母氏亲遭此疾,至今饮恨。母氏平时食素,气血羸弱,以先子捐馆忧恼,忽一日气厥,牙禁涎潮。有一里医便作中风,以大通圆三粒下之,大下数次,一夕而去。予常痛恨,每见此症,急化苏合香圆四五粒,灌之便醒,然后随其虚实寒热而调治之,无不愈者。”也就是说,母亲当年所患之疾为气中,相当于现在的晕厥,而本地的医生却当作中风治疗,用大通丸泻下,一夜即死。此即庸医误治害人性命。许氏行医后常遇此病,用苏合香丸治疗,无不效。
许叔微因痛念里无良医而一意致力于医道,刻意方书,誓欲以救物为心,将普济众生、传播医道为一生追求,终成一代名医。其研究《伤寒论》,著《伤寒百证歌》,方便同道学习使用;著《伤寒发微论》,将自已学习心得公之于众;著《伤寒九十论》,成为中医历史上首部医案集。桑榆之年,许叔微将其一生所用疗效确定之药方,汇集成《普济本事方》,共十卷,373方,对后世医家产生重要影响,奉为圭臬,被收入《四库全书》。一代名医叶天士得许叔微《普济本事方》,遂升堂入室,疗疾如神。叶天士亲自为之释义,成为其一生唯一著述。清代另一位名医徐大椿,也有亲自抄录点评的《普济本事方》,现存于大连市图书馆。孟河医派费伯雄在《医醇剩义》中有运用《普济本事方》珍珠母丸“同病各发”的体会。
有的人因为亲人病逝而质疑中医,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许叔微因为亲人病逝而钻研中医,成为一代名师。我们处于中医药发展的新时代,学习、传承中医药之道、之术,要从古代名医之著述中挖掘其精化。作为仪征中医人,研究许叔微当有特别之意义。

|